当前位置: 首页 > 新闻中心 > 骆运要闻

抗旱进行时丨从“经验算水”到“数据调水”:处水文站精准测报助力区域抗旱水资源管理升级

来源:水文站 许攀 张政 发布日期:2025-09-05 17:15 浏览次数:

今年以来,淮河干流,沂沭泗水系主要河道来水均较常年同期大幅度偏少,洪泽湖长历时低于旱限水位,淮北地区面雨量列1951年来历史同期倒数第一,抗旱形势异常严峻。我处徐洪河线沙集站、运河沿线泗阳站、刘老涧站、皂河站等5个抽水泵站已累计开机209天,抽水37.19亿立方米,处水文站肩负着全处的水雨情信息监测、水利工程调度以及协助区域用水巡查管理等重任,抗旱关键时期,在水情保障、泵站流量率定、水情调度、用水口门巡查的各条战线冲锋在前,为抗旱减灾筑牢坚实的水文数据防线。

水情遥测保障:抗旱数据传输“不断线”

遥测数据是各级抗旱部门调度决策的依据,也是每日8时水情简报制作的根本保障,数据的采集传输容不得半点马虎。抗旱调水期间,为确保我处水文遥测数据质量,水文站安排巡检组开展全处遥测站点巡检。在雨量场维护现场,雨量计外壳在高温下被晒得滚烫,巡检组人员顶着高温烈日仔细清理滤网、校准仪器;6月12日晚上8点,洋河滩闸上游遥测设备突发故障,杨河滩闸上游水位是骆马湖代表水位,是各级防汛抗旱部门关注的重点,水文站的青年职工张政和王宇航,在接到现场修复任务通知后,短短10分钟便到岗,随即高效完成了赴现场的准备事宜。到了现场,在闷热潮湿、蚊虫叮咬、手电筒照明的自记台内,他们蹲在地上逐一排查线路、调试设备,并与办公室值守人员实时反馈数据接收情况。经过一个小时的奋战,设备终于恢复正常,看着屏幕上重新跳动的水位数据,所有人悬着的心才落了地。

热浪翻涌中测流:抗旱一线的精准“把脉人”

泵站抽水流量准确与否直接影响翻水调度决策是否精准可靠,沙集站、皂河站、刘老涧站、泗阳站、泗阳二站作为我处抗旱翻水核心监测站点,处水文站需根据不同水位、不同机组工况条件及时开展泵站流量关系线校核,确保调水流量精准。我处水文测验采用巡测模式,在开展流量测验时,极少针对单一站点进行独立测验,通常需完成一条线路上全部站点的测验,从泗阳站到刘老涧站,再到皂河站,每到一处巡测组人员都要架设简易过河索,重新校准设备、根据断面情况调整参数,约40斤重的测流船需从翼墙上通过绳索一点点放到水面,持续的高温天气加上仪器的搬运,都是对巡测队员的考验,连轴转的测流往往到夜幕降临才会结束,巡测队员们虽然都累得直不起腰,但带回的一组组精准数据,为后续泵站抽水调度打下了关键基础。

精准调度:责任在肩的“守夜人”

“抗旱调度和行洪调度不同,虽然时间紧迫性上不比行洪,但是抗旱期间的每一个流量都关系着区域的用水保障,容不得半点疏忽。”这是水文站赵天昌副站长整个抗旱期间常挂在嘴边的话。作为调度工作中的“衔接者”,他时刻关注旱情发展,定时查看我处各梯级水情,在接到上级调度指令之前,通过遥测水位变化趋势分析,结合当前泵站工情及气象预报,反复研判,精准计算水量,及时为上级调度部门提供建议,合理优化下达调度方案。他办公室的灯光常亮至深夜,沂沭泗地区水情多有旱涝急转的特点,当预报流域近期将出现大面积降雨或已发生极端暴雨时,他便驻守在办公室,面对抗旱与航运的双重压力,秉持“暴雨不停不撤退,水情不稳不回家”的责任心,24小时紧盯水情变化,依据“梯级航运水位”“警戒水位”等特征水位开展调度工作,保障区域水网的畅通与安全。

用水口门巡查:抗旱调水“每一滴都要用在刀刃上”

今年7月中旬,省防指下达通知,明确由处水文站巡测队伍配合省水利厅检查组,对中运河沿线及骆马湖周边的用水口门进行巡查。接到通知后,巡测队携带走航式ADCP、巡查记录本等设备,以中运河泗阳站为起点,沿上游口门一路向北,有序完成8个口门的巡查工作。期间,队员们精准把控每处口门流量,逐一核对各口门用水计划,全力保障取水符合计划要求。

“以前抗旱,口门全凭经验开;现在有了精准管控,水像‘定量药’,该给谁、给多少,都有数。”口门现场管理人员说。而在他身后,渠道里的水正顺着精准调控的口门,缓缓流入干渴的农田——每一滴都带着水文人的温度,每一滴都写满“珍惜”二字。

在这场抗旱攻坚战中,处水文站全体人员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用脚步丈量河湖、用数据守护安澜。他们在烈日下测流、在深夜里值守、在旷野中抢修,将“忠诚、干净、担当、科学、求实、创新”的水利人精神,深深镌刻在每一处水文站点,为守护区域水安全贡献坚实力量。

(责编:黄月琪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