绿树成荫,碧水浩荡,漫步在皂河水利枢纽,宏伟壮观的大型水工建筑,倚傍骆马湖、中运河的秀美景色,展现出一幅彰显水利特色的锦绣画卷。
2025“把青春华章写在祖国大地上”网络主题采访采风活动来到宿迁市皂河水利枢纽,揭开“亚洲第一泵”的神秘面纱。
皂河水利枢纽,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第六梯级,涵盖了皂河一站、皂河二站、皂河闸等众多大型水工建筑物及其配套设施,其主体工程——皂河抽水站内安装的两台立式混流泵叶轮直径达6米、重300吨,其内部空间宽敞到可以同时容纳两辆十吨重的卡车并行驶过,单机流量高达100立方米每秒,直到现在仍然是亚洲单机流量最大,亚洲最大的立式混流泵,被誉为“亚洲第一泵”。 单机流量100立方米每秒是个什么样的概念?100吨,相当于普通家庭一年的用水量,而“亚洲第一泵”仅需一秒,就能抽取一个家庭一年的用水量;单日调水量可满足200万亩农田灌溉需求。
“‘亚洲第一泵’是皂河抽水站的心脏,主要担负向骆马湖补水和黄墩湖地区排涝任务。该泵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周君亮主持设计,是一座从设计、制造到安装完全由我国自主实施的泵站,可以说它是一座从无到有、从弱到强、展现出中华民族奋勇争先的泵站,荣获国家优秀设计金奖,所以我们又称它为‘争气泵’。”皂河抽水站站长刘斌自豪地说,历经岁月的积淀,站内的主机、辅机仍是全国水利泵站领域的活教材。
记者了解到,皂河站是当时我省水利人在艰苦环境下与水作斗争,治水兴邦的一个缩影。20世纪50年代,为解决淮北地区旱改水的水源问题,江苏省开启了“扎根长江、引江济淮、江水北调”的航程,利用京杭大运河苏北段为输水干线沿线新建九个梯级泵站,逐级将丰盈的长江水输送到缺水严重的淮北地区。 1978年4月,江水北调第六梯级皂河抽水站破土动工。建设期间,从全省抽调管理人员、工程技术人员、民工近千人住在用蒲葵、毛竹和芦席搭成四面漏风的草棚里,现场物料转运也是依靠手推车等条件十分艰苦。因工程时间紧、上马快,有些设计图纸没有来得及赶制,技术干部们住到工地一边修改,一边补充设计,一边组织施工。历经9年建设,1987年4月皂河站顺利通过竣工验收,标志着我国大型泵站制造业进入一个新里程。 自皂河站建站以来,截至目前已累计抽水200多亿立方米,相当于20多个骆马湖的库容量。保证了徐州、宿迁地区抗旱、排涝、灌溉、航运以及我国南水北调用水需求,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,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。
如今,皂河水利枢纽不仅发挥着抗旱灌溉、排洪泄涝、发电、航运等多重效益,还承担着水文化展示与传播功能。皂河水利枢纽是全国第一个“泵”为主元素的水情教育基地。在泵站展示广场,这里收集陈列了我省在江水北调、防汛抗旱中所使用的大型混流泵、轴流泵、离心泵等机组,充分展示了水泵技术进步情况。
“这些都是真实的叶片,我们把检修中换下来的叶片做成雕塑,这里形成了独特的水文化景观群落,讲述着中国治水故事。”刘斌说,“从30多年前建设泵站至今,‘亚洲第一泵’已经历了三代水利人,算是个‘老工程’,对于当代水利人来说,就是要利用现代的科学技术和所学知识,通过日常维护保养、加固改造,让‘老工程’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,发挥最大效益。”
(本文转载于交汇点新闻,同期在学习强国、中国大运河、江苏省水利厅微信公众号发布。)